传统的农用林业系统已在喜马拉雅地区延续了几个世纪。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,气候相关风险随之增加,深度理解气候变化对农用林业树种潜在分布的影响越来越有必要。这不但可以让农用林业树种实现其生态功能,保持或提高产量,还可以确定如何在合理地域优先发展有效的响应机制,提供一系列的适应性选择。发展农用林业有助于生态恢复建设并帮助人们应对气候变化,其前提就是需要为当前和未来地点选择合适的农用林业树种。
近日,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研究组研究人员Sailesh Ranjitkar博士及其合作者对中国云南省的10个农用林业树种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。该研究旨在选取遵循“适地适树”原则的农用林业树种,并为发展混交模式的农用林业系统提供候选树种。采用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多模型集成的方法,研究气候变化对所选取的农用林业树种在云南省的空间分布的影响。该研究使用的模型为各种农用林业树种组合划定了适宜种植的空间。研究表明,云南西部和西南部是发展茶和旱冬瓜农用林业系统的重要地区,而云南南部适于茶和南酸枣的种植,北部可发展核桃农用林业系统。
研究结果以“Climate modelling for agroforestry species selection in Yunnan Province, China”为题在线发表于Environmental Modelling & Software(文章链接:http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1364815215300852)。该研究得到亚洲高地水资源管理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31270524)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(2014CB954100)、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(2014GA003)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(CGIAR)研究项目“Forests, Trees and Agroforestry”和“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”的资助。
文字说明